<彩色口罩王> 曾被硫酸半毀容 他把口罩品牌做到台灣第一

<彩色口罩王> 曾被硫酸半毀容 他把口罩品牌做到台灣第一

 2018-05-17

往中衛廠區的路並不大,一個拐彎我們就繞進了公墓堆裡走不出來,路旁的人好心指著前方:「直直往前走,就是中衛了。」好不容易繞出墳墓堆,紅色鐵門緩緩拉開,這就是目前台灣酒精棉片、品牌口罩市佔第一的中衛CSD工廠。

「這裡真的太偏僻了,所以長期都缺工。」中衛總經理、第二代的張豐聯聽我們描述,呵呵笑:「可是這裡山泉水質好,我們做醫療紗布起家的啦,水質很重要。」

張豐聯人雖瘦,但臉上笑容極似彌勒佛,在中衛工作30年的老廠長說從沒看過他生氣,說出來最重的話也只有:「你…你這樣不行。」

中衛早年全名是「中國衛生材料生產中心」,光這個名字就可以嗅出歷史味。創辦人張炎東早年當過老師,二次世界大戰後,台灣當時醫療用紗布製造技術大都來自日本,他赴日學習技術,1947年成立了中衛

曾身受重傷 「不做好不甘心」

第二代張豐聯從逢甲統計系畢業之後,就回公司幫忙。結婚前一個月,他看父親工作忙得忘了吃飯,動手幫忙,卻因此差點毀了容,被消毒紗布的硫酸灼傷,至今手上、臉上還有傷疤。「在醫院住了一個月,還好老婆沒跑掉,在醫院照顧我。」他自嘲:「一般都是新娘化濃妝,我的婚禮是新郎粉撲得比新娘還厚。」當年的結婚照呢?他呵呵笑:「老婆不讓我拿出來。」

雖然受過重傷,但張豐聯卻沒有心理陰影,堅持留在家族事業。「都傷成這樣了,當然更要把這事業做好,不然怎麼會甘心!」在他手上,中衛從醫療紗布、口罩、酒精棉,逐一將事業拓廣,全盛時期外銷全球65個國家,他很自豪:「只要你說得出的國家我們都賣得到。」

但好景不常,1990年代中國大陸崛起,當時人工便宜,一捲醫療用紗布中衛賣美金17元,中國廠商只賣8元。「怎麼拚啊?他的價格比我的成本還低。」中衛營收直線下滑2/3,逼得張豐聯不得不到中國設廠才穩下腳步。但是只過了10年,中國大陸人力成本逐漸增加,優勢不再。

張豐聯的左臉至今仍有大面積的暗色疤痕,是當年不慎被硫酸灼傷的,我問他怎麼沒就此放棄,他說就是因為這樣才更要做好。

 

曾出走求生 「寧可落葉歸根」

「不是繼續往越南、柬埔寨遷移,像遊牧民族一樣;不然就是回台灣。我決定回到自己土地上。」張豐聯說:「台灣人對口罩的觀念也變了,以前除了醫護人員外沒有人戴口罩,但是從SARS之後,只要到人多的公共場合,大家都會戴口罩保護自己。」

SARS之後,口罩的銷售量節節攀升,也逐漸拉升中衛營收,2017年中衛銷售的口罩有1.2億片,總營收超過6億元,張豐聯找回原本在美國當商業建築設計師的兒子張德成接班。

「他有很多想法是我從前沒有的。好比說要蓋一個2千萬元的倉儲,他說『爸你為什麼不蓋自動倉儲,只要再多花1千萬。』他說『只』耶!」張豐聯臉上盡是拿兒子沒辦法的笑容:「但是他說的也沒錯,這樣倉儲人力減少,缺工問題就可以改善。」

「一家老企業要改變,總會有些辛苦。中小企業能撐過百年的,在歐洲很多,在台灣很少。」張豐聯站在數十年的老廠房樓頂,遠方是不知已經多少年的公墓群,走過事業高峰與深谷,他安安靜靜地說:「我跟兒子說,我不一定能看到中衛百年,但是你一定要看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