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週刊系列報導 - 敷料醫材王(三)
鏡週刊系列報導 - 敷料醫材王(三)
家中有7個孩子,張豐聯是唯一願意接班的小兒子,從小在工廠長大,伴著織布機聲入眠,大學畢業便到工廠上班,結婚前1個月,他曾為幫父親忙差點被硫酸毀容。
至今回想張豐聯還能開自己玩笑,「為了讓我爸吃午飯,我幫他漂白紗布,先倒硫酸再倒水,整個噴上來,為了遮疤,新郎妝化得比新娘還濃。」摸著臉上淡淡疤痕,他才心有餘悸:「如果當時沒戴眼鏡,我大概瞎了,身體左半邊全部受傷,連衣服都被硫酸溶掉。」當時幫張豐聯做手術的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大哥張豐富,身為家族長子,他掛名公司董事長,只是一心從醫,從不參與決策。
1980年代後期,中國工廠憑藉著廉價勞工的優勢,搶走中衛四分之三外銷訂單,醫材市場也陷入低價競爭,營收萎縮,張豐聯知道父親心急如焚,他也曾想關閉公司,但只要想到,「我爸白手起家創立公司,不能結束在自己手裡,加上當時有400多名員工,那是一種責任。」
喪氣的話從未出口。1992年他決定到大陸東莞設廠,父親完全支持,「沒有8成的把握我不會去,我評估過,短期內就能恢復以前的榮景。」赴陸投資將近4,000萬元,中衛員工達千人,3年後也陸續找回訂單,但紗布技術門檻低,已陷入削價廝殺的紅海市場,張豐聯開始思考,將主力放在其他產品。1998年他從美國進口單片式酒精棉片販售,只是推廣並不容易。 當時台灣還將消毒用棉花放在不鏽鋼鐵罐內,倒入酒精,護士再捏取適用的數量,價格比酒精棉片便宜好幾倍,「醫院主要是成本考量,但他們沒有算到酒精揮發後,滅菌效果降低造成的醫療風險,那些也是成本。」大學讀統計的張豐聯算出耗損成本,以數據說服客戶,教育了10年,才帶動台灣使用酒精棉片的風氣。打出了需求市場,張豐聯希望掌握製作、販售一條龍,光包材就研發2年,2008年才推出台灣第一家自製的單片式酒精棉片,如今市占7成,是全台第一。
文章完整版→https://www.mirrormedia.mg/story/20181024bus004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