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TVBS新聞台專訪】醫療口罩變身時尚單品,老牌醫材廠營收翻倍 TVBS-20190503

【TVBS新聞台專訪】醫療口罩變身時尚單品,老牌醫材廠營收翻倍 TVBS-20190503

 2019-05-03

感謝【TVBS新聞台 - 十點不一樣節目專訪】

採訪撰稿 李頂立 /攝影剪輯 陳建銘

 口罩已經從單純防塵防菌功能轉變成身上的時尚配件,彰化醫材廠 -中衛- 便從中看出商機,將單色醫療口罩注入時尚魂,打造出一個個彩色、撞色或迷彩的流行口罩。

記者李頂立:「即便沒有空污的問題,也不是流感的季節,許多人出門的時候還是習慣戴個口罩,其實口罩對於他們來說,更像是一種社交防火牆,戴著它彷彿就不需要受到現實的打擾。」

現今口罩具有匿名性和避免社交互動的符號,也逐漸從過去單純防塵防菌的功能,延伸成為身上的時尚配件。

從採訪過程中了解到口罩的製程為將防潑水表層,包覆住靜電過濾層,送進機具抓皺壓扁並把鼻樑條放進去,用超音波黏合,這也就是一般看到的口罩雛型。

中衛廠長黃清本:「超音波的功率有分高有低,如果你太強的話它會破掉,太低的話會黏不住,有這種差別,調校的話大致上就在這邊做一個調校。」

下一個步驟便是把口罩按規格大小裁斷後,一個翻轉,再把耳掛鬆緊帶用超音波點焊,整個過程機器一條龍製造,但一旁也需要有專人把關,在產線旁挑出不良品。

之後便會送到輸送帶上面來由作業人員以20個一綑的形式進行初步的整理,之後再進行後續的包裝,而這樣的一個生產線,一個小時就能生產5000片。

這家生產紗布起家的醫材廠,已有72年的歷史,目前是全台前3大口罩製造商,過去主攻醫療級的素色口罩,顏色最多就藍色、綠色以及粉紅色,但卻面臨陸廠、東協的價格競爭。

對此,中衛總經理張豐聯表示:「醫療產品在內銷這塊市場還是有它一定的極限,所以如果我們想跳脫這個的話勢必要做一點改變。」

轉型的重責大任,落在第三代營運長手裡,但首先面臨的是轉作流行品,生產複雜度提高,現有產線跟不上。

中衛營運長張德成:「不同的布它的厚度不一樣的時候,有時候你整台機器就要去改,改變它的密合度,因為密合度好和不好會影響它的過濾效果。」

從過去單純兩個產線打天下,擴增到現在10多個產線,張德成的想法是,先把量做大,接著就有彈性因應市場變化,每月調整產量排程,但要做到「品牌化」,沒那麼容易。

營運長張德成:「今天如果你是要做到消費者市場的話,那你在整個行銷的調整還有整個品牌調整是完全不同方向,已經不是說便宜就好,而是說我買到的東西要值得。」

於是他從基層產線做起,接著勤跑客戶一年了解市場,成立行銷部門將業務重整和一線明星合作打開知名度,把通路鋪進康是美、好市多等連鎖商場並上架到電商平台,

每年推出6到7款新品,單價更從1片2元拉高到10元左右。

營運長張德成:「年輕族群他喜歡酷一點,然後可能是媽媽族群他喜歡美一點,這都會有不同商品去帶動。

你有這樣一個附加價值的話,大家其實是願意用比較高一點的單價去購買這個商品。」

總經理張豐聯:「把它當作一個時尚產品在規劃,比較知名的一些流行的一些雜誌,我們也跟它搭配過,這個我想應該是我們將來會繼續去發展的一個方向。」

台灣每年口罩需求量大約六億片,他們獨拿其中20%,而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貢獻都來自彩色口罩。

花了5年轉型,跳脫顏色框架,中衛用新思維,把品牌重新上色。

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採訪當時的一些側拍吧!

記者很認真的在跟營運長了解口罩的製程

攝影師在說明怎樣的角度拍起來在鏡頭上會感覺較放鬆

被臨時派上戰場的可愛廠長

藉著這次採訪,帶著大家一起進入CSD無塵室一探中衛口罩的製程。

從一開始的門禁管制、更衣洗淨到有專人在產線旁做嚴格把關,這一層層的關卡,是不是都讓人對中衛的口罩更具有信心呢?

最後,要再次感謝10點不一樣團隊來到中衛採訪,讓觀眾有機會可以更加了解我們!

 

文章來源